一棋一子亦人生(九年级上学期) ——妙用载体,机巧说理 □设计:湖北钟祥五中 汪俊华 【训练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恰当的载体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阐述显得生动、含蓄、巧妙的理念。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初步形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用不同的事物来阐释同一观点的意识。 【训练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恰当的载体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阐述显得生动、含蓄、巧妙的理念。 【训练难点】 1.学生的思维层次往往达不到深度,在训练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开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2.学生往往不能建立具体事或物与自己所要说理的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方法研究】 围绕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加以阐释,方法是很多的,我们可以直接阐释,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含蓄表达。本节课主要的目的在于后者。本节课,试图从学生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入手,以板块推进的授课形式,逐块解决,引领学生达到思维的深度层面。可采用“示例引导+方法诠释+学生练笔+教师点评”的方式逐步推进。 【媒体运用】 投影,有图像与文字,见附光盘中“课件\基础版\60一棋一子亦人生.exe”。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与前练 1.题材准备: 由前一段时间所举行的一次小型的象棋比赛谈话引入,并指出:下象棋,往往还蕴含着许多的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感悟。并由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进一步使学生把握载体的含义。 2.技法准备:要求学生读来自课本中的三组文字并思考:这三段文字中,作者的人生感悟或观点分别是什么?分别采用了哪个载体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微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居所时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课·席慕容·《贝壳》)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培根·《谈读书》)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课·小思·《蝉》) 指津 探究这三段文字,并指出:第一段文字以贝壳为载体,先阐释贝壳的特点,然后,由物及人,表明人也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加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后者是对前者的升华。第二段文字以自然花草为载体,先表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的道理,然后将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将读书比作修剪移栽,印证了读书对于人的天生才干的作用。后者是对前者的印证。第三段文字以蝉为载体,表面上是在写蝉对生命的歌唱,实际上是在写人应该珍爱生命,为自己的生命歌唱。 二、授新与鉴赏 小讲座 指出“妙用载体,机巧说理”的三个关键点: ①透彻地分析载体的特点。 ②把准载体和观点之间的联系点。 ③采用适当的方式将观点和载体融合成有机的整体。 1.探究一:由物及理,顺势升华 要求学生读下面三个选段并思考:三段选文运用象棋这个载体分别生发出了怎样的观点。 展板 炮,楚河汉界,来去自如。可是,如要它真正发挥作用,却非得要隔着一颗棋子不可;没有了这枚棋子,炮,不过是一颗摆设着的棋子而已。人生也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不能一味依靠别人;一味依靠他人,不能独立,自己就永远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邱宇《象棋人生》,2010年3月收集) 炮,是要隔着一颗棋子才能消灭对方棋子的。没有了隔着的这颗棋子,炮就永远不能够发挥出它的作用。人生路上,我们实际上也需要有这样的一些“隔着的棋子”。这些棋子,是对手,将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是朋友,将会给我们更多的帮助。所以,千万别一味地以为横亘在人生路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越过这些“隔着的棋子”,我们会阅尽更加绚丽的人生。 (周雅婕《说炮》,2010年3月收集) 炮,必须越过一颗棋子才能发挥杀敌的功效,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枚被越过的棋子,就是炮的一个跳板。我们的人生价值,不也应该借助一个又一个的跳板来实现吗?所以,千万别忘了“人生跳板”的作用。 (汪剑斌《棋悟》,2011年4月收集) 指津 第一段文字的观点是:“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不能一味依靠别人。”第二段文字的观点是:“人生路上,我们实际上也需要有这样的一些‘隔着的棋子’。”第三段文字的观点是:“千万别忘了“人生跳板”的作用。”三段文字都是先阐述炮的特点,然后顺势谈到人生的感悟,后者是对前者的一个升华。 教师强调:即便是同一个事物,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理解,感悟人生哲理。 归纳:在论说观点时,先从载体——物说起,然后,对接到人生哲理上来。后者是对前者的升华,这种说理方法即“由物及理,顺势升华”。 小练 ●思维拓展:以帅、卒这两枚棋子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展板 将(帅)——居于最靠后面的中间田字格里,一次只能走一步。 卒(兵)——过河前只能向前走,过河后可以向前走,也可以横着走,但一次只能走一步,永远不能后退。 ●实践练笔:要求学生运用“由物及理,顺势升华”的方法,确定一个观点或看法,选取所感兴趣的对象,进行说理。 展板 几枚棋子的运行规则: 士——处于最靠后面的中间田字格里,只能走45。的斜线,一次只能走一步。 象(相)——只能走田字格,且不能越过楚河汉界,田字格中心若被填上,就会动弹不得。 马——只能走“日”字形,被别住就不能行走。可以过河,但有“马填中心必有难”、“马逢边必死”的说法。 车——可以横冲直撞,几乎不受约束,被公认为是象棋中威力最强的一枚棋子。 几种现象: 眉头紧锁,举棋不定 手起棋落,气势如虹 精心布局,前瞻后顾 横冲直撞,后方空虚 棋子方落,便思悔棋 棋子落定,永不反悔 棋者淡定,观者嗟叹 …… 学生训练后,教师点评。 2.探究二:由理及物,借物印证 要求学生读下面的例段,读后思考:选文中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展板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都是极其平凡的。但是,只要我们有了一种为了目标而果敢向前的精神,我们也将是伟大的。卒和兵,是象棋中极为平凡的一种棋子。然而,小卒(兵)过河顶个车,小卒(兵)虽小,但它们的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那种纵然牺牲,也绝不回头的果敢,又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钦佩的。小卒(兵)是普通的,却又是伟大的。不是吗? (庞小莲《小卒过河》,2007年5月收集)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都是极其平凡的。但是,只要我们有了一种为了目标而果敢向前的精神,我们也将是伟大的。士和象,够平凡了的吧?象只能走田字格,中心被填上就会动弹不得;士呢?只能在老将身边沿斜线行走。可是,当老将遇到危险时,它们却挺身而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证老将的安全,绝不退缩。有谁能说象和士不是值得我们敬重的呢? (杜平《平凡与伟大》,2007年5月收集) 指津 这两段文字的观点都是:“只要我们有了一种为了目标而果敢向前的精神,我们也将是伟大的。”作者均是先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借助对棋子的阐释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印证。 教师强调:同一个道理,可以借助不同的载体来进行阐述。 归纳:像这种先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用一定的载体加以印证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由理及物,借物印证”。 小练 ●思维拓展:列举出两个观点,要求运用“由理及物,借物印证”的方法,选取一定的载体,阐述这个观点(教师可提示学生:可以采用象棋以外的载体)。 机会是均等的,竞争是公平的。 人生之路来不得彩排,请认真对待我们的人生。 ●实践练笔:要求学生从下面的观点中,选取其中一条,运用“由理及物,借物印证”的方法,确定一个说理的载体,展开说理。 展板 人生不一定非要有输赢。 不要小看了每一个人。 不要被表面的强大所吓倒。 我们应尊重每一个人。 讲究团结,上下一盘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生路上,不要忘记了对手往往也能成全自己。 人生抉择需要果断,犹豫不决往往导致错失良机。 学生训练后,教师点评。 3.探究三:物中蕴理,言此意彼 教师指出:有时候,文章也追求一种含蓄美,有时候,在分析某个事或物的规律的时候,往往也透出了某些自然的理趣,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要求学生读下面的例子,感悟这种写法的妙处。 展板 下象棋,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的。将就不能跑出中间的田字格,象就不能越过楚河汉界,卒只能一往无前不能后退,炮必须隔着一枚棋子才能消灭对方……没有规则,就没有象棋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不是吗? (肖琴丽《象棋的规则》,2007年3月收集) 突然,老张怒气冲冲地走了进来,脸涨得通红,额上的青筋也条条绽出,高声嚷道:“这件事凭什么只能叫我去做?有本事,领导自己做去呀。”办公室里空气一下子紧张起来,大家愣愣地看着老张。就听老张继续嚷道:“凭什么一遇到难事就让我去解决?”老王走过来,拍拍老张的肩头:“那是领导对你的信任呢,别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呀。”老张一怔,咕哝道:“他是领导呀,最有能力的,他自己去做呀!”一直没有吭声的办公室赵主任轻轻地说了一句:“老将窝当心,谁看它出过田字格?车马炮却在外面搏杀,老将都出了田字格,还能叫象棋?”一席话后,老张就再也张不了口,低头默默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 (汪俊华《老张的心事》) 指津 教师指出:上面这两段文字,作者并没有明确指出象棋和所阐述的道理之间的联系,表面上看,就是在谈象棋的事,而实际上,作者的观点就隐含在对象棋的阐释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物中蕴理,言此意彼”。 小练 要求学生选取下面的事物,运用“物中蕴理,言此意彼”的方法,确定一个观点或看法,口头说理。 展板 车 马 炮 卒 象 士 梅 菊 松 竹 风 雷 星空 流水 高山 平原 大海 露珠 大雁 蚂蚁 飞蛾 黄牛 蜜蜂 风筝 塑料花 仙人掌 牵牛花 哈哈镜 感应灯 打火机 日和月 狼和羊 水和船 叶和根 风和云 船和帆 学生口头作文,教师点评。 三、总结与生发 小讲座 1.课堂总结:围绕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加以阐释,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直接阐释,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含蓄表达。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说理构思的三种方法。 展板 妙用载体,机巧说理 ●由物及理,顺势升华 ●由理及物,借物印证 ●物中蕴理,言此意彼 2.拓展延伸:举出两例,让学生自己感悟,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为某几种思维方法所局限: 【“物”“理”穿插,交替推进】 一个卒子过河,就把自己限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就好比一个孤单英雄,只身闯天涯,需时时留心,步步小心,稍有不慎,就会身限于危险的困境之中。如果过河的卒子有两颗,并连起来,看有谁奈我何?可见即便是英雄,也得有一个帮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点,在棋盘上就已经得到了证明。 (胡金池《棋局中的思量》,2009年4月收集) 【以物为线,借物传理】 至今,我还精心地保存着这块小小的的棋盘。这棋盘,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光泽,就连纹理也渐渐褪色。但这块棋盘,却依稀残留着我们的欢笑,凝固着我们的纯真。年岁渐长,但在我的心中,这块棋盘,却永远不老。多想在多年后,我们仍能保留住这棋盘上的纯真。 (汪俊华《棋盘往事》) 四、实践与练习 练习 综合练笔:请以“人生如 ”为题,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构思技巧,写一篇文章。 ●由于是整篇文章写作练习,可以放在课后。学生作品上交后,应及时加以点评。对佳作要及时鼓励,并登记学生姓名,收集他们的作品;对有缺点的作品,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