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作文检索:  
   首页 > 作文题库  
山西中考标卷指津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zsy 发布时间:2013/12/10 13:44:00 阅读:1684次 【字体:

 

  山西篇

  徐佩茂 杨彬

  【真题回放】

  写作。(50分)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是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美国诗人狄鑫森

  映入眼帘的这两则读书感言,一定荡起你心中的层层涟漪……请以“我 书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③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卷面整洁。

  【文题诠释】

  2013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目延续了前两年半命题作文类型,不同的是,今年在前面加了两则名言材料作导引。第一则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表现出读书形式的自由、丰富、广泛;第二则从读书的功用出发,表现的是读书对人的影响、启发、思考。通过第一则,我们可以写自己读了什么书怎样读书,通过第二则,可以写书对我们影响提升。其主要目的是拓宽同学们的写作思路。

  现在我们再看作文题目。作文题目中出现了两个词:“我”和“书”,这样的题目事实上就是要让同学们写出“你”和“书”的故事,你读书的经历,书对你的影响。“我”明确了写作的人称,要以“我”为叙述的主体,内容要写自我的观察和体悟;“书”强调了选材的范围,要与生活学习中的“书”有关,重在联系与“书”相关的生活事件和内容。这里的“书”之所以加引号,是想提醒同学们不要把书局限在有形的、具体的那个书本上,书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题目中出现了两个空,本来是想让同学们有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有点弯弯绕,这给同学们命制题目上增加了一些难度,不太好确定你和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难以找到合适的措词来关照前后关系。

  【审题误区】

  第一种情况是不正确。审题时没有建立起“我”和“书”的关系,或者是建立的关系不正确。比如,有同学补充后的题目是“我的书包”。还有同学的题目是“我用青春书精彩”。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审题不细,没有认真阅读提示语。

  第二种情况是不全面。只重视书,而忽略了“我”,或是只重视“我”,而忽略了书。

  【评分细则说明】

  【阅卷现场】

  1.大部分同学能抓住关键词“我”和“书”,能以“我”为叙述或描写的主体;能写与“书”相关的生活事件和内容。但写作范围窄,选材不新颖。没有从家庭、校园、社会多视角展开。另外 “书”是一个内容多样、蕴含丰富的话题,这一点普遍挖掘不够。

  2.有部分同学在看到作文题目和要求时会只关注题目,而忽视了题目前面铺垫解释性的话语,这样往往造成了对题目的误读,或者失去了思考的方向。

  3.缺少真情实感,没有写出读书的故事、细节、情趣,空发感想的较多。

  4.值得提醒的是,从今年开始电脑阅卷,在阅卷现场见到诸多字迹了草、卷面不整、错字连篇、标点缺失的试卷,提醒考生引起重视。

  【标卷作文】

  一类标卷层级解析

  一类上(50分)

  我终于读懂了书里的梧桐

  又一年春天,梧桐树开花了。那么淡淡的紫色,被枝叶层层叠叠擎在树顶,开出一片温和、淡雅的浅紫的云。可我起初总不能接受眼前这高大却姿态写意的树就是梧桐,因为我所见的书里的梧桐分明非此模样。

  《三国演义》里曾有“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之句,那时我便想象凤凰那样高贵夺目的鸟儿,能令她情有独钟的树也必能开出那艳丽明媚的花儿,或至少也该有“士处一方,非主不依”的逼人气势。可眼前这株梧桐巨大却屈曲的枝干无法令我联想到分毫,那颜色淡的过分的花朵,简直下一场雨就能令其褪成纯白。

  李煜也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叹息,为我那书中的梧桐添了孤寂、冷傲的一笔。那样孤傲的树就该独自生在深深院落里,眼前这条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小巷,岂非将李后主的意境全都破坏了?

  最不能释怀的是一句“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多么生机勃勃、碧色深深的描写啊!眼前这株梧桐却被过于繁杂的枝干挡去了本就不够浓郁的绿意。

  为何眼前这株梧桐与书里的梧桐差之千里?终于,在细细探寻下,我找到了答案。

  似一尾游弋于月光里的鱼,那风向我展示了你真正的姿态——那个夏日的午后,行人稀疏,阳光刺眼。我途经小巷,却忽觉暑气顿减。不禁抬头仰望,高达的梧桐树下光影婆娑,一朵朵淡然的花静静簇在叶间摇曳。在这喧嚣的尘世,此刻我竟独享一片宁静与清爽!

  我豁然明白,高贵艳丽的凤凰莫不是也喜爱着淡雅宁静的从容;深宫里寂寞梧桐其实更留恋寻常檐下的燕儿呢喃;而甘居陋巷的梧桐总能在骄阳喷焰时撑起一片浓郁的幽凉!

  忽然发现原来这就是书里的梧桐,并没那么高贵夺目,那么遥不可攀,没那么声势浩大,就像我们自己的人生,它不逆来顺受,也不强加于人,自有一份从容优雅的平和,自己盛开的寂寞,却能在你最需要时悄然递上那一份清凉与爱意,就像这书里的梧桐。

  我爱这书里的梧桐,因你,我将永远保有生命中那份淡然如你的优雅与从容!

  作者抓住了梧桐树温和、淡雅的特点,对其简笔的描摹。为下文引出它的内涵设置悬念:与自己记忆中的会形成对比,在“书”中“我”读到了什么样的梧桐呢?

  在《三国演义》中读出了梧桐的气势,却与眼前的梧桐形成了气质上的对比。

  从李煜的词中读出了梧桐的孤寂与冷漠,却与眼前的这番喧闹形成了内涵上的对比。

  在诗句中读出了梧桐的生机与绿意,却与眼前的梧桐形成了形象上的对比。

  三段书中阅读文字的回忆,内容并列。但在每一段中都有与现实眼前梧桐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是思考的起点。

  一次夏日午后的细心体会,突然顿悟了梧桐本有的真意。这一次的观察描写的细致,为领悟梧桐的气质与精神营造了一份意境。

  这是本文的点睛之段。点明了作者真正理解了书中梧桐的内涵,也是古人描写此物寄托情怀的一种诠释。结尾点明中心,梧桐的魅力在于它承载的精神和品质,这才是它真正吸引“我”的原因。让书中读出的梧桐变得更加有内涵,更加深刻。

  考场得分:内容20分,语言20分,结构10分=50分

  写作借鉴

  1.中心立意明确。这是一篇咏物抒怀的文章,文中的梧桐先是作者从书中而来,先是在阅读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了自己的一份理解和认识。梧桐应有逼人的气质,应有孤寂与冷漠的内涵,应有富有生机和绿意的形象。三段表述在内容上体现阅读的具体与丰富,在结构上形成了一组完整的认识。

  2.结构严谨,由眼前看到的梧桐自然引出书中的回忆,中间部分是通过三幅读书的积累感悟表达了对梧桐初步的理解,最后到再在现实中的观察和体会表达了与书中梧桐一致的感受。不仅是书本文字中的空洞理解,也是有了个人观察和体会后的具体收获。

  3.构思新颖。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对梧桐的气质内涵的理解,但是却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使得作者自己真实的感悟能具体表现出来,可谓是构思角度的新颖。这比普通仅描写事物就空发议论或情感的文章更有具体性和感染力。

  一类上(50分)

  我 行 书 亦 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翻开精致的扉页,缓步走在阳光下,轻轻绕过时间的转角,那是书与我行走的声音。

  --------题记

  晴 空

  晴空,江南,小巷。

  此刻,我正坐在西塘古镇丝绸般青绿润滑的水道旁,闲闲地翻阅一本《城南旧事》,书中虽是北京城南的往事,但同样的黑白胡同,与眼前黑瓦白墙的水乡建筑重叠在一起,像这白纸黑字的书,又像一部黑白片子,徐徐道出整个历史。对岸栏杆上倚着位姑娘,穿蓝布衣服,带着浅浅的笑容,凝望着阶前的水道,可是像城南的英子样回忆起往昔时光。河岸边几个孩子正争抢着玩具,一个穿木鞋的小女孩儿吧嗒吧嗒跑来,稚嫩清脆的声音喊着:“找到啦——找到啦,你们快来看呀—”笑声穿越时间与空间,书中的故事活生生展现在眼前一般。生活总是在平凡的外表下蕴藏着独特的传奇,若不是身临其境,怎能体会书中独特的韵味?

  烟 雨

  细雨、凉亭、童话。

  我喜欢一个人,在一个有雨的下午,带一本童话,坐在凉亭里。雨静默着,思绪不受现实的束缚。任风卷着水汽在亭子的每一处氤氲弥散。我捧一本童话,由雨声带着我进入仙子的王国。《绿野仙踪》中多萝西带领一行奇怪的队伍走在通往奥芝的金砖路上;尼尔斯抱紧白鹅的脖子随雁群掠过天空,爱丽丝在镜中世界里穿过巨大的棋盘……时光飞逝,我对精灵与魔法的信仰却从未改变。童话是人心灵深处最纯净的愿望,喜欢与小主人公们共同行走,追寻梦想, 挑战想象力的极限。

  旅行是眼界的行走,阅读是思绪的行走,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有阅读,生活才能充满意趣;读书与实践相结合,书籍才能散发光彩。

  我行,书亦行,携一本书,让身心自由飞翔。

  文题简洁自然而有内涵。

  题记中的“阳光”“转角”“声音”写的有声有色,今与昔交织,书与我同行。记题并开启下文。

  “ 晴空,江南,小巷”由高到底、由远即近,犹如电影的镜头,渐渐地定格在江南——西塘——小巷。

  这段读书的情景独特而有韵味:我之闲、姑娘之静、女孩之笑融合成一个读书的故事;那青绿的水道、那黑瓦白墙、那蓝布衣服组合成一幅生动的画。

  这里是另外一番景致。朦胧、静谧,真有仙境之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奇妙、纯净的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

  两段文字,两幅画面,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选取的两个情境把“书”和“我”合理美好地统一在一起。

  结尾回应文题,点明文章中心。

  考场得分:内容20分,语言20分,结构10分=50分

  写作借鉴

  这一篇文章,值得借鉴处有很多,比如拟题,“我行书亦行”,“行”字的回环,既有内容上的勾连,又突了“行”的重要性。再如结构,比如晴空、烟雨在天时上是并列,在人和有递进,而且享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安排上有创意,从题记到结尾,整体看来,首尾圆合。两段开篇三个词的组合,有诗意,也有武侠小说的风味。但最令人叫绝的,还是文章中内容的升华提炼处,一句“旅行是眼界的行走,阅读是思绪的行走”即照应了题目,又诗意表达了阅读之“行”态,

  值得玩味学习。

  一类上(48分)

  我对书的由爱到恨

  小时候,我是爱书的,从早到晚捧着书,谈不上手不释卷,但家里没看过的书,我总会急急忙忙从柜底搬出来,摞在床上一口气看完。

  书对于我,曾经那么有诱惑力,闻着幻想的书香,把一字一句细细咀嚼在心里,真有一种沁人心脾之香。呆在学校,卧在家,我也无时无刻不留恋这书香,只要有假期节日,我必会缠着妈妈,循着书香,来到离家不远的书店,在妈妈的目光中,奔向这个魔力无穷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我似乎看到了各种各样美好的故事,我似乎听到了从未见到过的陌生世界中的声音,它们告诉我生之外有死,山之外有天,地球之外有宇宙。从未有过的感受一齐涌入脑中,小小年纪我仿佛也行过了万里路。就是这时,我告诉我自己,长大之后也要写童话故事,也要踏遍千山万水。

  那个时候,读书不需要理由,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看得纯粹,看得陶醉。甚至有一次会因为妈妈不肯去书店给我买回十三本书而大哭一场。时间在流走,我在长大,原以为,我会一辈子都喜欢所有的书,但现在这想法突然让我感到很可笑。人人都用一样的教科书,就连名著都是因课程标准的要求才挤出时间来看,对于书,不是我们要看,而是成了要我们看。

  从小学到初中,从几本书到五十几本书,曾经硬着头皮啃,考试结束后,那些书却好像在我脑中烟消云散了,并无儿时那般的深刻记忆。对于这些占据我生活的书,我现在没有了爱,只剩了恨。

  在考试前几天,每科平均六本书,大山似的压在了我心头。书桌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挡住了窗外湛蓝的天空,再低头看看桌上,似乎再多放一张卷子的空间也没有了。我正是那不情愿的小兽,在书本的牢笼中独自咆哮、无谓挣扎。最让我头疼的是历史了,课本、资料,事无巨细、盘根错节,绝望的我不知该埋怨书太多,还是内容太琐碎。

  现今学业之下,已经不爱书了,真不知以后对书的阴影会不会再次加深。但愿我还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拾以前单纯的对书的喜爱。

  文题逆行,“由爱到恨”引人注目。

  极写对书之“爱”,为下文的“恨”作铺垫

  这一句用“咀嚼在心里”比较生动,写出了读书的享受之态。

  道出喜读书的缘由。启迪人思:读书本是自主的事情。

  从“咀嚼”到“啃”,写出了读书滑入了无趣,被动状态,恨由此而生。

  前后对比,道出恨书的理由,引人思考,非常有社会意义。

  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最值得借鉴的是小作者写出了她的生活真实。许多年来。我们在学校里都被教育着“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哪里敢把读书和“恨”连在一起啊。但事实上,读书情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你陷在被迫读书的泥淖里,

  那感觉一定不会是“爱”。所以,你也一样哦。面对你所经历着的真实生活,判断什么是你真正的爱与恨,怎样表达切肤之爱与恨。

  ◆升格示例

  ●二类标卷升格示例

  【失分作文】

  原作呈现

  我以读书品人生

  有着相同方向的河流会逐渐汇合,我与书籍在不断聚拢。

  ——题记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正是儿时我读书时的情景,(半夜怎么读书?)我穿着紫红色的布裙,藏在古铜色和金色的稻田里读古诗。爷爷在稻田里唱着民歌,我读到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爷爷就会放下手中的工具,给我讲述东汉末年分三国时的战火连烽,曹操的雄阔壮志也未能改变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年幼的我却无从知晓。我只是背了一首接一首,中黄色的泥土浸满了两只脚丫,我在稻田里高声朗诵,但书却永远是洁白的。儿时读书,就是这样单纯愉快。那个时候我与书刚刚碰面。(这一段写出了儿时读书的情景,有一定的描写。但这些描写是仅仅为了点出回忆的内容,却没有引出“我”是从“书”中获得了体验和认识。仅是对儿时读书感觉的总结回忆,并不是人生的体验。)

  上小学时读三毛的书,那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悠扬的驼铃声,那亘古不变的,是我对书中大漠的向往。那神秘古老的大漠,在我年幼的心里埋下千万颗种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便是希望自己也如同那最勇敢最真性情的三毛一样,开着大车,在沙岳与沙岳之间来往,或只赤着脚,做一名流浪作家。我还在每个盛夏的夜晚手捧着但是火热的《幻城》读者那些奇幻的人物,于是每个炎热的夜,书来给我乘凉。我的人生便被那五彩的故事照着光彩夺目,绚烂生花。这个时候,我与书亲密接触。(从三毛的书中认识了沙漠的广袤与神秘,这是读书的收获。但很可惜,作者并未把这种体验继续深刻的表达下去,而是转为了自己的想象,想象的情景并不是阅读体验的思考。所以这一段也没能抓住中心来去表现。)

  上了初中,我品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那晚唐士气歌舞升平,终将衰落的局面;读《骆驼祥子》时那个自尊自爱的青年被无情的社会践踏为行尸走肉时;读《孔乙己》中那个之乎者也的吃酒写字,最终大概的确是死了的结果时:我的内心洪波涌起,肚内翻江倒海,书籍给我上了一课,在五味杂尘的旧时代,那些故事的悲情结局,而我们生活在新时代,阡阡前路,何处蔷薇?不能做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而应该努力拼搏,奋勇前进。现在,我与书感悟人生……

  (本段结尾处仍然在总结自己读书的经历,并没有扣住“品”字去表现。尽管有明确的时间词,在结构上显得上下衔接完整,但整段要写作的内容已经不明确了。列举的素材也仅是内容的介绍了。这样的感悟似乎和列举的素材没有关联,不是从这些作品中真正该获得的收获。

  )

  我以读书品人生。

  我与书籍在不断聚拢……升格作文

  我以读书品人生

  有着相同方向的河流会逐渐汇合,我与书籍在不断聚拢。

  ——题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曾经藏在古铜色和金色的稻田里读古诗。爷爷在稻田里唱着民歌,我读到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爷爷就会放下手中的工具,给我讲述东汉末年分三国时的战火连烽,曹操的雄阔壮志也未能改变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我在想:和平多好,田园生活多好,为什么要一生征战呢?于是我背了一首接一首,黄色的泥土浸满了两只脚丫,我在稻田里高声朗诵,书却永远是洁白的。儿时读书,就是这样单纯愉快。那个时候我与书刚刚碰面。

  上小学时读三毛的书,那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悠扬的驼铃声,那亘古不变的,是我对书中大漠的向往。那神秘古老的大漠,在我年幼的心里埋下千万颗种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便是希望自己也如同那最勇敢最真性情的三毛一样,开着大车,在沙丘与沙丘之间来往,或只赤着脚,做一名流浪作家。我还在每个盛夏的夜晚手捧着当时热销的《幻城》读那着些奇幻的人物,于是每个炎热的夜,书来给我乘凉。我的人生便被那五彩的故事照着光彩夺目,绚烂生花。我觉得我的人生已经不只局限于脚下这块土地,读书激发了我融入自然了解自然的热情。通过读书发现,人生的精彩可以从读书、行走开始。于是,我与书有了亲密接触。

  上了初中,我品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晚唐时期歌舞升平,终将衰落的局面时;读《骆驼祥子》时看到了那个原先自尊自爱的青年被无情的社会践踏为行尸走肉时;读到《孔乙己》中那个之乎者也的吃酒写字者,最终大概的确是死了的结果时:我的内心洪波涌起,书籍又给我上了一课,它让我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是醉生梦死,还是金戈铁马?是麻木不仁,还是众醉我醒?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还是要努力拼搏,奋勇前进?书激发我思考,在书中我感悟人生……

  我与书籍在不断聚拢,我以读书品味人生。

  对比讲评:

  失分点

  1没有抓住关键词来写。作者补全题目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品人生”,重点应该在“品”字上,表现读书中的具体收获。而本文所叙的内容并非是在讲自己读书的收获和体验,仅仅描述了自己三个阶段读书的经历过程,并没有突出体现“品人生”的意义。

  2.没有把“人生“大词化小。“品人生”这样的写作角度太大,容易把文章内容写空洞。阅读中会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述这些认识时可以从具体的点来表现,不该是笼统的谈看法。文中列举了自己读到的很多人事的内容积累,但并未从这些人物事件中体会到更多具体有深意的内容。

  提升点:本文虽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素材,但是在写每一个时间段内的阅读内容时,素材的列举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序列性,没有思维上提升的过程的体现。如果能有序地排列其中的变化,体现阅读对个人成长不断地影响就更好了。

  ★应考攻略

  1.审题要审关键词。面对给出的作文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你一定要找到那个关键词。找时注意两点,一是关键词有几个,如果是两个(或以上)的关键词,要进一步追问,它们的联系在哪里?它们的联系往往决定你写作的重心

  2. 审题要读提示语

  指示语是什么?是对作文题目进行解读的关键话语。它像航船上的灯光,虽然朦胧,但一定是指示方向的。好的提示语,既使你写作内容的选择有了广度,又使你写作感悟时有了深度,千万要仔细研读。

  3.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面对一道作文题,你脑中会马上涌现搜罗一些相关材料,但是驾驭这些众多的生活素材、自如运用,还需要我们在动笔之前认真筛选。哪些材料能与文题的关键词建立有意义的联系,首当其选,因为它必然是直指中心的。

  【原创作文新题演练】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时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声礼貌的道谢……而这一切错失的背后,应该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

  请以“曾经错过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文题诠释】

  1.分析关键词。文题中有个关键词是“错过”,这个错过,可以是擦肩而过,可以是相遇后没有把握而错失,但它不是从来没有,它一定是“有缘”,有缘的好友、有缘的真情,有缘的风景,有缘的物件……因为缘,才有了故事,因缘没有续好,才有了故事的深度。

  2.注意引导语。引导语中前面的描述部分基本上是在唤起你的生活体验,重点在于后面的一句话“一切错失的背后,应该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就是说,你要写的文章要关注两点,一是这段错过的故事是刻骨铭心的,二是这段错过的故事讲出来有非常的意义。

  把握了以上两点,就要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把重心在放在“错过”的原因及这件事对你的影响上,在升华部分特别开掘“错过”之后你的开悟处在哪里。

  【审题误区】

  对这个题目,内容上跑偏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容易出问题的是,只注意到了题目的关键词“错过”,没有注意引导语中的重要暗示语“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因而叙述故事时不够饱满,缺乏张力。慎之。

 
 
意见征集
没有评论
网名
单位
电话
验证码
内容
关于我们 | 隐私声明 | 网站地图 | 网站管理
  • 魔域私服
  • 魔域sf
  • 魔域私服发布网
  • 魔域sf
  • Copyright 2009 www.zuowenjiao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官方网站
    新闻引路作文教学法、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剪报作文训练法官方网站
    电话:18673816961,Email:xizuoben@126.com QQ:1390732881,微信公众号:xuezuowen。
    版权所有: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网  网站备案号: 湘ICP备11017993号